全球玉壶胡氏宗亲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新闻 > 侨乡新闻 > 侨龄一甲子的回眸--记爱国侨领胡志潺先生

侨龄一甲子的回眸--记爱国侨领胡志潺先生

发表时间:2015-06-02 17:44:51 来源: 点击:

侨龄一甲子的回眸

                  ——记爱国侨领胡志潺先生

现代意义上的华侨,是指中华儿女移居海外而仍保有国籍的一种特殊群体。华侨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发生的一种人口跨境迁移的历史现象[1]。浙南人民移居海外,历史悠久。在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后的新移民潮出现以前,促使浙南华侨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贫”和“苦”,主要以“华工模式”移民。浙南华侨众多,在“亲帮亲”、“邻助邻”、“友带友”等亲朋间彼此相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浙南出现了不少“侨史”悠久、华侨比重高的重点侨乡,浙南小镇玉壶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知名侨乡,还是著名的“侨领之乡”。胡志潺先生(下文简称胡先生),乃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长丰村人,1940年9月30日出生,1956年踏上异国之路,至2016年整整满一甲子60年了,胡先生的不懈拼搏与奋斗使之成为华侨中的佼佼者。胡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业家,也是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侨领”,更是一位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好侨胞。

  一、迈步向侨

浙江侨乡玉壶,古属瑞安,现归文成,皆属东瓯故地,百余年来,这个东瓯小镇与大名鼎鼎的西欧结下了不解之缘。玉壶镇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其先祖初至之时,必为世外桃源之地,然而毕竟土地资源有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随着人口的滋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再加上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中国农村濒临破产的边缘。为了生计,玉壶人民尝试各种生存生活方式,在不断的谋生探索中,渐渐地与“侨”发生了联系,第一位可考的玉壶籍华侨为东头乡黄河村的胡国恒,1905年胡国恒跟随其青田县的舅父经由上海赴西欧贩卖石雕,相继到过欧洲数个国家,再从欧洲转至南美洲,并在阿根廷侨居了10多年,开了玉壶籍人出国侨居的先河。胡志潺先生家族中最早出国的是其二叔胡忠鹤。胡忠鹤先生出生于1915年,为帮助家庭解决生活困难,1933年动身出国,漂泊流浪到荷兰之后,历经数年的艰辛打拼,成为事业有成的富商。胡先生正是在富裕了的二叔的资助下迈向了西欧。胡先生早年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仅读完小学四年就不得不辍学务农,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务农期间,放过牛羊、砍过柴火、下过田地,在少年辛劳的过程中,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也是他在以后侨居的日子里,面临各种艰辛的时候能够战胜困难的根基。尽管在家中勤苦异常,仍难及温饱,于是在胡先生16岁时,即于1956年在二叔胡忠鹤的资助下坚毅地踏上了异国之路,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之下出国之难令现今坐惯飞机自由往来的人难以想像,胡先生持中华民国护照,第一步先是曲曲折折地到了香港,后在香港滞留数月,才买到次年4月的船票,终于艰难地到达了荷兰。

  二、立足奈梅亨市

奈梅亨市(Nijmegen) ,位于荷兰和德国的交界处,是荷兰最古老的城市。建市2000余年,历史悠久。这也是胡先生抵达欧洲的第一站。在这里,胡先生先在二叔胡忠鹤的中餐馆打工,其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勤劳务实,经过数年,因为勤勉与机灵,餐馆中的各个岗位皆能胜任,成了中餐业的通才。此外,籍着特有的灵性,胡先生还学会了荷兰语,有了语言的翅膀,则如虎添翼,于是,胡先生的异国理想渐渐地清晰。胡先生不沾烟酒不染赌,省吃俭用,有计划地积累资本,此外又向亲朋好友借贷了一些,终于在1964年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酒楼——“皇城酒楼”,胡先生为人忠厚,极富人格魅力,自己虽为老板,但其工作量数倍于员工,由于经营有方,“皇城酒楼”旗开得胜,生意十分兴旺,虽偶因政治或一些特有的外因的影响,酒楼的生意也曾有过低潮期,但胡先生总是能力挽狂澜,进而蒸蒸日上,在多年苦心经营后逐渐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在有了更充足的资金后,为促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胡先生于1975年又创办了皇城贸易进出口公司,主要经营青岛外贸公司的粮油食品杂货之类,将这些制品供应给在荷兰的中国餐馆。沟通了中荷两国的商贸交流的同时,为祖国赚得了不少外快,利国利民亦利己。由于把握了独特的历史时机,公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于是“左手餐饮,右手贸易”之格局渐成气候,此后数年的胡先生在荷兰可谓如鱼得水。

在荷兰期间胡先生还积极参加侨团活动,曾任旅荷华侨总会第三届财政组组员、第四届福利组组长、第五届总会常委、执行委员等。

然而在祖国粉碎了“四人帮”及改革开放后,侨务政策得到了落实,随着新侨政如“夫妻团聚”、“劳务输出”、“产业继承”、“助理店务”、“旅游探亲”等各项政策的出台,致使申请出国的人员大增,形成了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的新移民潮。胡先生眼见荷兰的餐馆业因之急剧增多,并逐渐趋于饱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境况下,胡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了荷兰餐饮业将面临的瓶颈,于是思索着另辟蹊径,于是在1981年他到意大利考察投资环境、捕捉商机。由意返荷后,当机立断,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魄力,坚定地变卖了在荷兰的一切家产,于1982年侨居至意大利米兰市开了新的“皇城酒楼”。

  三、转战米兰

  米兰是意大利西北方的大城市,既是时尚之都,又是国际大都市。对于胡先生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意大利人的语言是意大利语,胡先生所掌握的荷兰语几乎失去了作用,42岁的胡先生只能从零起开始学习意大利语,这是个极大的挑战,然而他吃苦、坚毅的性格使他扬长避短、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断成长。在酒店人员管理方面,由于胡先生对员工体贴,且极具感召力,所以原荷兰皇城酒楼的员工几乎“原班人马”地都跟着一起来到了米兰,共同打拼新的天下。胡先生经营有方生财有道,价格合理、服务优良,故生意兴隆、顾客盈门,甚至很多时候需要事先预订桌位。“皇城酒楼”渐渐地成了米兰中餐业的翘楚。在餐饮业稳定后,胡先生又“故技重施”,继续实行“左手餐饮、右手贸易”的策略,于1990年,吸收了部分当地的股份,增办了意大利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专营青岛啤酒、国产罐头、龙口粉丝、各种调料等,其业务市场遍及意大利各大城市,如米兰、罗马、佛罗伦萨、都灵等300多家中餐馆。此外还经营国内的丝稠、工艺品等,事业相较于荷兰可谓更上了数层楼。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胡先生又极热心于侨团事业,以“助侨为乐”。移居米兰后,于1987年当选为第二届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副会长、1990年被选为第三届会长、1992年5月8日全欧华人社团联合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他当选为首届常务理事并连任多届。胡先生在任职期间为广大华人华侨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如:建议和筹措建立了工商会活动场所——“华侨之家”,让旅居米兰的华侨们有了一个优质的聚会场所,能不时地畅叙乡情;发起创办了《华侨通讯》,及时报道祖国方方面面的喜讯或忧情,介绍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宣扬华人华侨的创业精神,报道各地华人社团的活动情况等;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侨领一起创办了中文学校,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子女有良好的学习国语、了解祖国文化的机会,不至于文化断代,成为“香蕉人”。此外,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重阳等佳节期间,举行华人华侨联欢会,请祖国著名的艺术团体来米兰演出,为华人华侨奉献丰富的精神大餐,让侨胞们真实地享受到祖国传统文艺的视听盛宴等等不胜枚举。

  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出国的访团越来越多,胡先生以其侨领的身份,先后接待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朱镕基、全国人大侨委副主任梁灵光及浙江省侨务访问团等团体,受到了祖国重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由于胡先生为侨团工作作出了巨大的成绩,1983年5月23日在米兰工商会第三届换届时,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郭世宗先生出席会议并作了如下讲话:“以胡志潺为会长的本届理事会,自成立以来不但成功地组织了诸如国庆节、欢迎来自国内的各级代表团、以及为家乡灾区捐款等重大活动,而且为侨团组织本身的建设,为侨胞在此安居乐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充分显示了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的生机和活力”。总领事的这段讲话,既是对米兰侨团活动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胡志潺会长的组织领导能力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由于胡先生的巨大影响力,在其退居二线后,仍被聘请为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第四届名誉会长。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的妹妹江泽慧女士访问意大利时曾单独接见了胡先生及其夫人胡荷花女士并合影留念;1996年4月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田纪云为胡先生等侨领发起创办的《华侨通讯》挥毫题词:“办好侨报、为国增光、促进中意友谊”;1996年9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访问意大利时亲切接见了胡先生伉俪,并留下了亲切握手的珍贵照片。

  四、赤子之心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爱乡,不是一种规范,而是一份感情、一份责任。植根于对祖国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无限热爱,胡先生尽管长年侨居海外,但振兴中华一直是他强大的精神寄托,故一直在编织着他的“中国梦”。作为炎黄子孙,胡先生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德行善”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历经风风雨雨、饱受煎熬的创业有了一定的资产后,为国为乡捐款捐物、造福桑梓,真真是一位仁商。

朱礼先生所主编的《文成华侨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关于胡先生的资料:“胡志潺,1963年至1998年间,捐赠基础设施建设27.28万元,文化卫生事业30.55万元,兴教育才37.7万元,赈灾扶贫9.05万元,乐助部门单位88.20万元,风景名胜21.5万元等,合计214.28万元。乐善好施,支援家乡建设捐赠60余次,范围之广,数额之多为县籍侨胞捐赠之最”。此足显胡先生之宅心仁厚,真乃仁商典范!其捐资捐助情况记录如下(各领域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一)兴教育才  

  1986年捐资1万元助建玉壶镇小校舍;

  1986年合捐3.5万元助建温州大学爱国楼;

  1987年与其他58人集资790万里拉(31629元)助建设玉壶中学图书馆;

  1989年捐资0.5万元,赞助求知中学;

  1993年,捐23.6万元建文成二中胡志潺实验楼;

  1993年为浙江省希望工程捐款1000万里拉(5万多人民币);

  1993-1995年,捐资4万元,助办玉壶私立育人中学;

  1997年捐1万元给县二中购图书;

  1998年,捐资7万元建玉壶镇小东校门;

  2003年捐30万元在玉壶中学助建以其父胡克胜、母周奶荪命名的办公用楼琢玉楼。

  (其他资料待补充的:温州华侨中学;大巴山资助两名女学生)

  (二)交通方面

  1.筑路  

  1997年捐资0.5万元独建黄坦镇天湖岭公路。

  2.修桥  

  1967年合捐0.3万元助建瑞安市高楼大京桥;

  1989年捐籽1.6万元助建珊溪坦歧桥;

  1990年捐资4万元建乌阴桥,另外建平坦龙井桥、苍头坑石板桥;

  1994年捐资1万元建造上保垟桥,后改称为黄西二线公路桥;

  1994年捐资1万元助建金星公路桥;

  1996年捐1.48万元助建桥坑垄桥;

  1998年助建10万元黄西二线公路。

  (其他资料待补充的桥与路:乌阳度桥、蓬头坑桥、苍头坑桥、龙背桥、东溪口石碇步、    上杨岭、金山岭、枫树坪岭、孔坑、千龙培等民间桥梁道路。)

  (三)风景名胜

  1982-1994年0.22万元5人集资赞助修葺刘基庙;

  1984年-1998年捐资8.78万元重建七甲寺;

  1989年捐1.8万元建造明星寺(白衣丞相殿);

  1992年父子捐资1万元建玉泉塔;

  1994年捐资7万元建造观瀑亭;

  1994年捐2万元助修庄济公庙(三港殿)。

  (其他资料待补充的:枫树坪宫、五岭庙)

  (四)赈灾扶困

  1984年玉壶底村火灾,50万里拉;

  1987年温州遭遇5次台风袭击,160人集体募捐16.06万元;

  1990年12号台风过境,捐2.5万元;

  1994年给县残联捐资0.3万元;

  1997年0.5万元赞助杭州保俶路;

  (其他资料待补充的:底村挖井、长丰小型发电站)

  (五)乐助部门单位

  1.省市侨务部门

  (1)省侨办 1979年赠送面包车1辆,折人民币18万元;

  (2)省侨联 1982年赠送面包车1辆,折人民币18万元;1994年赠传真机1台,价值0.5    万元,1994年赞助现金2万元;

  (3)市侨办 1979年赠面包车1辆,折人民币3万元;

   1999年赞助《温州华侨史》出版1万元;

  (4)县侨务部门;1997年赞助《文成华侨志》《文成华侨捐资名录》3万元;

  2.县侨联 1963年赞助面包车一辆;

  3.县机关单位

  县公安局 1980-1997年赠传真机1台;

  文成县政府 1990年增传真机、录象机各1台;

  4.乡镇机关单位

  玉壶镇派出所 1996年捐资1万元;

  5.其他部门单位

  北京中医研究院 1988年赠日产303面包车1辆,价值30万元;

  杭州市保俶路居委会 1997年捐资办公费1.3万元;

  1990年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捐资1.5万元。

  (六)其他

  1972年与76人合捐93790荷兰盾助建玉壶华侨影剧院。

  回眸一甲子,胡先生的人生路可简要概括为“奋斗——奉献”,数十年的海外奋斗以及数十年的无私奉献构成了“完美的一甲子”。对一般人而言,较大规模的慈善捐资并不是易事,因为这不仅需要一定的资本(聚财之才),更需要一种公益心(散财之德),然而对胡先生而言,做慈善却并不算难事,难点倒是在于难记清自己所捐的详情,只因为胡先生之公益事业全出于至诚,无半点沽名钓誉之心。胡先生的老乡著名侨领胡志光先生曾多次表示“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心,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的心永远随着祖国的脉搏而跳动”,笔者深信这两位可敬的胡先生有着一样的中国心!然而,“中国心”其实是抽象的,因为会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心”,实际上两位胡先生有的乃是“菩萨心”!大诗人李白《赠孟浩然》中的一句诗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移之用于胡先生,想必十分贴切!胡先生真乃侨界之“高山”,令人仰止!



[1]朱礼.文成华侨志.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2002.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