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玉壶胡氏宗亲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新闻 > 胡氏新闻 > 双面玉壶:侨乡的寂寥与躁动

双面玉壶:侨乡的寂寥与躁动

发表时间:2013-07-03 10:37:53 来源: 点击:

文成县玉壶镇中学有一间“亲情视频室”,里面有一面“亲情许愿墙”。

文成县玉壶镇中学有一间“亲情视频室”,里面有一面“亲情许愿墙”。

留守老人周阿婆家的茶几玻璃下面摆满了家人的照片。

留守老人周阿婆家的茶几玻璃下面摆满了家人的照片。

高三(1)班教室的黑板上写着12个学生的名字,该班级是高三段唯一一个班级,学生从最初的40多名减少到现在的12名。

高三(1)班教室的黑板上写着12个学生的名字,该班级是高三段唯一一个班级,学生从最初的40多名减少到现在的12名。

玉壶是寂寥的

春节带给玉壶的是异乎寻常的平静

茶几下的照片是老人唯一的念想

孩子对父母的全部印象只停留在越洋电话的那一头

玉壶又是躁动的

年轻的脚步并不安于重走父辈的老路

毕业了,该走还是留?

匆忙返乡找的对象,该结婚还是不结?

劳力换欧元的越洋打工,该继续还是停止?

玉壶,有了更多的选择!

年前大热的《温州一家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因为跟父母外出做生意,乡村教师“四眼”的班上只剩下两个学生。这样的场景至今仍真实地展现在温州的一些地方,玉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

在玉壶镇有两类人:华侨和侨眷,该镇在国外的华侨有4万多人,留在镇里的侨眷有3万多人,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孩子长到一定年纪,也会随亲戚或者父母到国外去。学校的学生数呈金字塔状,小学生1200人,初中生320人,高中生只有12人。

劳务输出带给玉壶人的不只是富裕,还有寂寥和躁动——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守着一份思念和盼望;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玉壶人则在走与留之间纠结。本月20日,我们探访春节期间的玉壶镇。

寂寥的玉壶

平静

春节不是返乡高峰

本来以为,2013世界温州人大会刚举行完毕,很多海外华侨回乡过年,作为著名的侨乡,文成县玉壶镇在春节前后会很热闹。本月20日,我们到了玉壶镇才发现,设想错了,镇上的人并不多。

在镇上,最显眼的是各家银行,近日,又有一家银行在玉壶开业,当地人说,玉壶的银行跟县城一样多,而且银行工作人员也喜欢到玉壶上班,存款多,任务好完成,2010年,玉壶镇人均存款20多万元。镇上很多人到海外经商或者打工,赚回来的钱在家乡盖了高大的房子,民房多数是五六层高的落地房,外墙装饰较新,镇政府陈旧的五层楼房“低调”地淹没在气派的民房中,不好找。我们想要前往玉壶镇政府,用普通话向当地人问路,几位老人热心地指路,但由于对彼此的话都不是很明白,始终找不到。好不容易看到一名青年男子,赶紧拉住他问路,可他却很迷茫:“镇政府?……”他转身用文成话问家人,然后再告诉我们怎么走。原来,青年男子是在意大利工作生活多年的玉壶人,回乡没几天,也不知道镇政府在哪里。

玉壶镇侨联主席胡志忠解释,国外没有春节,到8月份放暑假,生意清淡,华侨没事可做才会返乡。而春节前后,国外生意正忙,没有特殊的事情,华侨就不会回家。毕竟,生计很重要,为了生计,家人相聚只能放在第二位。

 疏离

与爸妈在一起不超过3小时

周淳朴9岁,是玉壶镇第二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意大利出生,两个月大时,在意大利当裁缝的父母托人把他带回国内,寄养在玉壶镇碧溪村的邱国荣家。此后,他跟亲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不到3小时。他口中的爸爸和妈妈,是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邱国荣夫妇。

在周淳朴心里,对亲生父母的印象只停留在电话那头熟悉又陌生的声音,越洋电话打过来,都是邱国荣夫妇接,向孩子的亲生父母细数孩子的情况,叫周淳朴接电话,他也不乐意。邱国荣连拉带拽把淳朴抱在怀里,想让他跟我们聊几句,孩子却把开心果的壳吐出来,扔在邱的身上,然后挣扎开,一溜烟地跑走。因为周淳朴的爷爷去世了,周淳朴的亲生父亲这几天回玉壶镇办丧事,周淳朴却不愿意回家跟爸爸在一起,邱国荣把孩子带过去,没待1个小时,孩子就闹着要回碧溪村。

之前,孩子的亲生父亲回国两次,到邱国荣家里看望了一下孩子就走了。孩子的寄养费用不曾断过,家长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谁是他的父母。在意大利活忙,孩子太小没法带,等淳朴上到初中,就把他带到意大利去。

在玉壶镇,孩子转学到国外是件再普及不过的事情,胡志忠曾任玉壶镇东背小学校长,全校学生500人左右,有一个学期一下子转走50人。摄影记者拿镜头对着孩子拍照,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一路追着摄影记者跑,他们拉记者的摄影包,抢记者手中的相机要看照片,少了些礼貌,多了几分“野性”。

孤单

照片是老人唯一的念想

新一期《今日文成》上,刊登了胡志忠写的一首诗《除夕独坐》:“除夕烟花放,深深入耳旁。本应同欢乐,怎奈隔西邦……”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荷兰、意大利,胡志忠和老伴则留在玉壶,对于家人,他忍不住发出了“本应同欢乐”的念想。

我们在玉壶镇走访了多个家庭,发现很多家庭喜欢摆设照片,要么挂在墙上,要么嵌在茶几的玻璃板下,照片上的是他们在国外的亲人。留在家里的老人想念孩子时,就看看照片。

周阿婆的两个儿子在国外生意做得不错,经常会回家看看,但孙辈们就不大愿意回来了。周阿婆的茶几上压着孙子的婚礼照片,婚礼在意大利举行,奶奶没能去参加,只能通过照片认识孙媳妇的模样。

除夕那天,周阿婆被摩托车撞了一下,她没有打电话告诉国外的子女,而是自己贴了膏药熬着。子女直到打电话向她拜年时,才知道这件事。

我们来到独居的胡老伯家,他家的房子很新很大,是他儿子回家盖的。房子盖好后,儿子继续在国外谋生,留老人孤身在家。因为生病,老人的喉咙发不出声音,我们上门时,老人在楼上睡觉,即使是宽敞的新房子,屋子里依旧发出一阵难闻的久不打扫的味道。碧溪村村委会主任邱国荣说,胡老伯得的是慢性病,儿子如果回国照顾他,就没收入,不回来,老人又没人照顾。村里这样的老人还不少。

玉壶镇上,一座高层公寓刚刚建成,当地人说,没卖出几套。留在玉壶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不喜欢住公寓,他们更喜欢落地房,一有落地房投放到市场上,马上会被抢购,老人喜欢坐在门口,和邻居聊聊家常,互相也有个照应。

 躁动的玉壶

1700名学生只剩下300多名毕业后出不出国?

见到胡立旁时,他穿着一双棉拖鞋,头发烫过,微卷,嘴边留着稀疏软胡须。与我们对话时,他不时露出腼腆的笑。

玉壶中学两年前停止高中段招生,如今高中段仅剩高三(1)一个班级,共12人,胡立旁是其中之一。“读高一时,班里有近50名同学。读着读着,都陆续出国了。”

玉壶中学的历史老师吴方杰2001年刚到学校执教时,学校初高中部约有1700名学生,100多名老师。如今,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老师也只剩下40余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家长或者亲戚在国外,他们一边让孩子读书,一边帮孩子办理出国手续,手续办好,马上让孩子退学。”

胡立旁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平时要帮助老师协查各班早自修纪律、组织活动、管理部分功能教室。吴方杰评价胡立旁“顶半个老师,各方面都很优秀,做什么都行,就是成绩一般”。

玉壶中学高三(1)班教室的黑板上写着毕业班每天的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这是学校为了让学生考上高职特别设立的。胡立旁说:“几乎每个同学都想出国,没花多大心思在学业上,能考上高职就算发挥不错了。”

如果考不上高职,孩子们会立即面对就业的压力。胡立旁的父母都在玉壶镇政府的食堂工作,生活并不困难,但他们还是多次劝说儿子毕业后去荷兰,跟随在那开餐馆的阿姨,因为周边的人都是通过这条路出人头地的。

胡立旁已经出国的同学反馈过来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家境好的同学出国后继续读书,他们觉得国外环境好;而有的孩子出国后就直接去打工,没完没了地刷盘碗,让他们很怀念在家乡上学的日子,觉得在国外谋生辛苦且孤独。

这些信息让胡立旁有点摇摆,他不想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但他还是为出国做了准备:2012年暑假,他通过考试获得了初级厨师证,想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去荷兰打工,这是第一步。

几个月内找好对象

这婚闪还是不闪?

邱成栋春节前从西班牙回到玉壶镇碧溪村老家,这次他准备待上3个月,目的只有一个——找对象!

邱成栋1982年出生,按中国人“三十而立”的标准衡量,邱成栋该结婚了,他的父亲邱国荣为此很急。由于邱成栋在国外的生活圈子太小,认识女孩子的机会不多,父亲就把他叫回家安排了好几场相亲,结果一个都没成功。

“年前年后已经介绍了三个女孩子,都是我满意,他看不上,不知道怎么想的。”邱国荣坐在客厅,不停地抽着烟。但染着淡黄斜刘海、手背刺着文身的邱成栋却不以为意:“要找到合适的才行。”

邱成栋在西班牙阿利坎特一家餐馆打工,一个月薪水加小费有1800欧元左右,他坦言也没寄多少钱回家,之前想自己创业,开了台球室,终究因为没生意而关闭。他在西班牙曾经交往过一两个中国女孩子,但都因性格不合分手。

玉壶镇许多出国打工的适婚青年和邱成栋一样,在华人经营的餐馆或者作坊里工作,很少和外界交流,找对象的范围很窄。他们大多选择回家相亲结婚,婚后一起出国。

由于回国逗留时间短,其间要完成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难度不小,很多人只完成第一步“相识”,就奔着婚姻去了。“有一个朋友,回国几个月,相亲认识了一个女孩子,闪电结婚后一起出国,但没多久就离婚了。”邱成栋说。

家里逼得紧,邱成栋回国后不爱待在家里,一有空就跑去瑞安找朋友玩。但邱国荣还是见缝插针逮住刚回家的他:“南田(镇)有个姑娘不错,明天你去见一下。”

对于未来要一起生活的妻子,邱成栋也很迷茫:“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没什么特别要求。”

劳力换欧元太艰辛

洋工打还是不打?

在玉壶镇,很多桥、路、亭子都是华侨捐建的,碧溪村的两处广场,也是华侨捐建的。邱国荣说,休闲广场是2008年建造的,当时村里在外的华侨很快就捐了200万元,其中有一个人捐了40万元。之后,欧洲一些国家经济不景气,华侨的生意受影响,为家乡建设捐钱出手也没那么大方了,最近两年,村里没有集资建新的设施。

玉壶镇外出的华侨中,做到大公司的是少数,大部分华侨只开个小作坊,或者在餐馆打工。胡志忠的大儿子在西班牙开餐馆和汽车培训学校,出国22年共回乡3次。胡志忠去西班牙探亲,看儿子和儿媳妇上午9时出门,晚上12时回家,奔波忙碌在餐馆和汽车培训学校之间,感叹孩子创业太辛苦。“西班牙经济状况不好,这么辛苦也赚不到多少钱,幸好店铺已经买下,要不连店租都付不起。”虽然在国外赚不了多少钱,他们却不愿意回乡,“已经习惯西班牙的生活了。”胡志忠这么理解。

早些年出国的玉壶人,打工存了一些钱后,就想办法自己开作坊或餐馆。胡志忠的姐夫托他物色两个工人去餐馆干活,可办正式的劳务手续,第一年月工资税后800欧元。最后,胡志忠没有帮姐夫找到工人。在国外打工,一年赚10来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与国内相差不大,眼下,一些年轻人也就不把出国当做潮流去赶了,一来不愿意像父辈那么辛苦,二来在国内,他们也有很多的选择。